“書香”,一個高雅的字眼,一個讓人聽了心生崇敬的字眼。小時候,父母常以善讀書的人開導我,誇讀書人有書香氣,稱讀書人的家庭是書香之家。那時候,心底就隱約地知道,讀書與“書香”密切相關,要有書香氣,就必須讀書。
  “書香”之香,是一種什麼香?香,是一種氣味,書在香前,說明此香是因書而來。查了一下詞條,最原始的書香之意說的是,古人為了防止蠹蟲咬食書籍,將一種有清香之氣的芸香草置於書中,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,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,故而稱之為“書香”。古人曾把“校書郎”稱之為“芸香吏”。我以為,書香不僅僅是書所散髮出的墨之香、紙之香,真正的書香,也不僅僅停留在書中的內容。更重要的是,人們通過讀書,對書中的思想汲取、精神汲取、知識汲取,使人的氣質得到熏陶,精神世界得到升華。腹有詩書氣自華,這種氣,是博覽群書後溢於胸、表於外的書香之氣。香可釋放,書香也可釋放,更浸潤人生、沉澱歲月。縷縷書香的燃放是外化於形的過程,是內存於心的知識與涵養外化為人們的言談舉止,是一個地方在綿延的歷史中所凝結的民風民俗,是一座建築內依然飄逸的人文氣息。我愛去三坊七巷,覺得走進三坊七巷,就仿佛感到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書香氣。走進林覺民故居,讀著那封《與妻書》,我依然覺得字裡行間透著的悠悠書香。我曾去了文天祥的故鄉江西吉安,讀著他的詩作,瞻仰他的塑像,他的凜然正氣中散髮著一種濃郁的書香之氣,可以感受他的天地精神。
  書香之香,是一種正氣之香,這種正氣,是氣節之氣,不是所有讀書人都可以享有“書香”之稱謂的。秦檜是讀書人,沒有人說他有書香之氣;和珅也是讀書人,同樣也沒有人稱他是書香之人。在書法界,有書品即人品之說,人品不好,也不看好他的書品。宋時蔡京的字不可謂不好,但是,因為是姦臣,被逐出“四大家”之列。反之,人們從屈原的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篤行精神,從陶淵明不為“五鬥米折腰”和朱自清不領美國麵粉的氣節中,感受到他們身上洋溢著書香之氣。思此可見,氣節,是書香之魂,失氣節者失書香。當然,知書達理,書香之香,還散髮著中華禮儀、中華孝道之香。
  山野鄉村之中有書香。曾經到屏南的際頭村,讀到鑲嵌在窗上的“養生谷為寶,繼世書留香”、“四壁書聲人靜後,一簾花影月初明”。這些詩句非常生動地描繪了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的關係,讓人吮吸到了稻香與書香的交融後散髮出的清香。也曾到了壽寧的西浦村,它享有“狀元故里”之美譽,橫跨溪流的“狀元廊”,似乎依然散髮著書香之氣。還曾到過福安的廉村,這裡誕生過“八閩第一進士”,佇立陳家祠堂前,欣賞“世德作求”四個字,能夠清晰地感應到曾居於此的村民的精神追求。反觀如今,有些人,書房裝點著不可謂不顯古色韻味,書架上不可謂缺少經典名著,然而,交談之間,卻感到少了書香之氣。擁有書卻不讀書,書香不存;不擁有書而讀書,依然可以讓書香四溢。
  “花香不及書香遠”,可見,書香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有多高,它既與眾香併列於香之中,又高於眾香,更為人們所喜愛。花有千萬,香味不同,但不管怎樣,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每一種花所獨有的芳香。那書香又是一種怎樣的味呢?書香既有味也無味。書香有味,遼闊中國,民族不同,尚學之風相同,然習性與風俗習慣又各具差異,讓書香之香也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、民族風味。有如福州在傳承中,孕育了“閩都文化”,吉安在傳承中,產生了“廬陵文化”,岳麓書院逐步演變成為湖湘文化的源泉。
  書香之香,不止於我們可以觸摸、閱讀到的書本,更可以延伸為文化。書香,其實就是文化之香,涵養著人們的精神家園。這種香的極品,是中華文化之香,是民族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的脈。
  (原標題:“書香”之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j93zjsf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